資料來源:http://ntnuteenage.blog.163.com/blog/static/1680928702013258311719/
背景說明
最近看到網友Lancelot Chan發表的一篇文章〈兵器異種格鬥──自由劍擊的特色〉,覺得文中所作的分析十分有意思,將「長兵器VS短兵器」、「單兵器VS雙兵器」等的優劣一一細述,十分值得參考。 看了這篇文章之後,我亦不禁想分享自己在對戰活動中的一些領會,尤其希望探討「拍位」的重要性,以供大家參考。

透過參加「自由劍擊」的比賽,對「拍位」的概念有深刻的感受
拍位:對時機的掌握
在古代談論武藝的書刊中,「拍位」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;然而「拍位」到底是甚麼呢?據俞大猶《劍經》中云:
「起>當>止:此『當』字,如曲中之『拍位』,妙不可言……學到此,一貫乎萬矣。千千萬萬步,俱有『拍位』。」
由此可見,「拍位」是借音樂中的拍子為喻,簡言之就是「對時機的掌握」。 在對戰中,「時機」是很重要的;而要能掌握住「時機」,得先要有「節奏感」,有節奏動作才能連貫順暢。有些人在對戰時往往不停地跳,其實是借此而打拍子;事實上即使不跳,心中也得要打拍子,一般的做法就是默念自己的氣息。
「兩拍」與「三拍」
到底「拍位」該如何操作呢?俞大猶《劍經》中云: 
「右李良欽之傳,學到此,一貫乎萬矣。」
又云: 
「右劉邦協之傳,中間有『拍位』,不用拔剃洗落,只撒手殺,則又緊矣,但無困死棍之法,大抵前用拔剃為是,小門亦然。」
比較李良欽與劉邦協對「拍位」的操作,李良欽的打法是「一格一打」,而劉邦協的打法則是「見縫插針」;若以音樂為喻,前者是「三拍子小節」,而後者則是「二拍子小節」。 具體而言,即例如對方一劍劈來,李良欽會先接住來劍,然後再作反擊;而劉邦協則會偏閃來劍,同時立即反擊。按俞大猶的看法,後者的打法雖然節奏更緊湊,但由於雙方兵器並未交會,對方的劍仍可作萬千變化,有再反擊的機會,不及李良欽的打法穩當。
筆者與「自由劍擊」高手Lancelot chan的較技時,嘗試用「兩拍」式的「指上打下法」,
這打法若一擊未中,便很容易被對方反擊
筆者又嘗試用「三拍」式的「先退後進法」,但如果時機掌握不準,也會被對方連消帶打地反擊
「拍位」的目的:後人發,先人至
戚繼光在《紀效新書》〈拳經捷要篇〉中說「犯了招架,便有十下」,然而李良欽卻偏要先接再打,到底那一個的說法較高明?再看俞大猶《劍經》中說:
「千言萬語,不外乎『致人,而不致於人』。李良欽之所以救得急者,都是前一下哄我去,然後轉第二下來接救故。救得連,故能得勝也。」
又說:
「『不外乎後人發,先人至』一句,不外乎『不打他先一下,只打他第二一下』。」
戚繼光所謂「招架」,其實是指被動的擋格;然而李良欽的「當」,則是引誘對方先出手(即「哄」)。由於是主動作出的引誘,破綻必然是我故意露出的,對方打在這預設的位置,我不但能在充足準備下接過對方的第一擊(即「救得連」),而且也能順勢作反擊(只打他第二一下)。 這正是對方「舊力已去,新力未生」的時機,得手的機會便大大增加了。這也就是「拍位」的關鍵了。 |